更新时间:2023-04-29 22:00点击:
2022-10-13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张玮 见习记者 童话 通讯员 何美芬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如何让精神残疾人更准确地了解社会福利,获得更全面的社会支持?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深圳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下称“深精协”)正式发布《深圳市心智障碍者社会支持导航手册(2022版)》以及一项调研成果《住有所居的权利:深圳市精神受障者居住及托养需求现状调研》,并发出关于保障精神受障者社区居住权利的联合倡议。
精准高效为心智障碍人士及家长做“资讯导航”
《深圳市心智障碍者社会支持导航手册(2022版)》(下称“导航手册”)从权利视角,以精神受障者的全生涯社会支持需求为主要框架,设置学前、学龄、青少年、老年、家庭、社区等支持模块,包含服务、福利、权益三个方面,分为“0-6岁”“7-17岁”“18-40岁”和“通用资讯”等四个部分,编制电子和纸质两个版本,图文并茂。
“我们为什么要编制、发放导航手册?是因为在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资讯碎片化、泛滥化,使服务及福利资源难以系统化、精准化地被获取,甚至有许多精神受障者及亲属掉入资讯陷阱而上当受骗。”深精协理事长廖艳晖说,为了精准高效、大幅提升社会服务和福利的可得、可及程度,使心智障碍人士及家庭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协会组织专业力量把与精神受障者群体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等汇编成册,无障碍快速地链接到社会支持体系的机构和组织。
“导航手册针对不同年龄段心智障碍人士及家长常见的问题,不但提供答案,还做了‘资讯导航’,列示相关资讯目录,方便查询和获取。同时,将有益的资源链接在一起,并提供了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政策汇总。”廖艳晖说,截至目前,约有1500个家庭或个人领取了导航手册并因此受益。
在社区生活是精神受障者显著需求
同日,深精协还发布了《住有所居的权利:深圳市精神受障者居住及托养需求现状调研》(下称《现状调研》)结果。此调研课题于2021年启动,研究团队由专家学者、受障者和亲友代表(后二者经培训成为调研员)组成,通过问卷及实地走访对精神受障者的居住和托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
《现状调研》显示,大部分精神受障者的居住状态是和家人同住,极少数住在托养机构中;公众对于精神受障者的社区融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认知和接纳,但落实到个体性行为的接纳度相对不高;超过2/3的受访公众支持在社区建立小型、社区化康复和照料机构,以便精神受障者可以就近获得居住及康复服务,而目前针对性的居住和支持服务明显存在不足,成本很高。
对精神受障者而言,则在社区里生活是最显著的需求。如果选择托养服务,也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化、个别化的生活安排。而多数精神受障者及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做选择。
为此,深圳精神受障者群体及其亲友代表,包括自倡导者、康复者亲属及来自医学医疗、社会工作、残障研究、法学研究、法律支援、残障社团、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界人士,就《现状调研》的相关内容达成共识,并发出倡议:保障精神受障者的社区居住权利,促进社区融合环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和扩展政策支持。
倡议包括五方面,分别是“发展住房优先政策,为精神受障者提供支持性住房;将社区家庭等多样化托养服务形式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扩大机构集中托养护理服务补贴的适用范围;提升居家安养护理服务补贴的标准并扩大适用范围;促进融合社区环境的建设,提升对精神受障者社区居住的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