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自己是怎么走进残疾朋友们的世界时,廖正义说,他原是一名医师,因为经常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所以接触到了不少残疾人,协助他们做恢复、义诊。他看到,有的残疾人因为恢复训练没跟上导致恢复效果欠安,也有人因没有得到更妥善更专业的照顾,心思和身体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廖正义深深了解他们生活的不易,总是尽己所能协助他们解决困难。
2007年,传闻西城区残联要树立专业恢复室,急需专业医师,廖正义做出了一个重要挑选。“医院里少了我这一名医师可能无足轻重,但对残联来说多一名医师是更有价值的!”他决然抛弃了医院的优厚待遇,投身到残疾人恢复服务中。
在工作中,他对助残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廖正义说,与残疾人交流的重要原则是相等和认可,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协助他们,更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不然就是施舍与强制。“我们不比他们多什么,他们是和我们彻底一样的人,相等对待是尊重残疾人的最高礼遇。”抱着这样的态度,他真正走进了许多残疾人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他还清醒地认识到,协助残疾人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只是一小步,更重要的是鼓舞他们走出家门、接触他人。他的努力和鼓舞逐步消融了很多残疾朋友的抵触与戒备,让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振奋起精力,拥抱社会。
助残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退休后,廖正义也初心不改,持续书写着为残疾人事业发光发热的故事。他坚持参加残疾人辅具评估工作,为不便利出门的残疾朋友入户服务是常事,只要残疾人有需求,他总是随叫随到,哪怕对方住在远郊区县,他也毫无怨言;他义务协助大街残疾人职业恢复站开展科普教育,定时为他们开办健康知识讲座;他还担任了西城区轮椅模特队摄影师,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排练和表演留下完好的影像资料。
这些活动占有了他退休后的多半时刻。不仅如此,乃至可以说,“助残”一词已渗透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家中不光装备了折叠轮椅,便利残疾人朋友来做客时使用,就连卫生间也按照残疾朋友的需求进行了小小的“改造”,贴心肠安装了助力扶手和无障碍设施……这些旁人眼中不平凡的举动,在廖正义看来却再一般不过。习惯成自然,“助残”意识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